犹太人的精明(2/4)
。
犹太富商哈同是来上海的犹太人中唯一由贫穷走向富裕的人,他的精明几乎成了一种神话,传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。
1901年,哈同独立开办了专门从事房地产业的哈同洋行。
哈同出租小块土地和一般住房的时间都不长,一般是3~5年。租期短,既便于在每次续约时增加租金金额,又能够在需要时及时收回。在哈同的地皮上,就算是摆个摊也必须交租。有个皮匠在哈同地皮的一个小角落摆了一个摊,每月也得交5元的租金。哈同每次向他收地租时,总是很和蔼地对他说:“祝你发财。”但该给的钱还是得给。
哈同成了富翁以后,在上海滩建造了一个最大的私家花园——“爱俪园”,造价70万两银元。为了更好地管理园内职工,哈同对职工的职责和等级作了明确的规定,并让账房制作相应的徽章。但即使这样一个表明工作职责的徽章也要职工自己掏钱购买。每个徽章的“零售价”为4毛,而制作成本仅为5个铜板。
哈同的这种精明虽然需要一定的算计能力,但毕竟又用不了多少聪明,真正需要的恐怕还是一种心态,一种对于精明本身的心态。
有一个叫菲勒的犹太人,活了77岁,在他即将离开人世之时,他让家人在报纸上登了一条消息,说他将要进入天堂,愿意给逝去亲人的人带口信,条件是每人收费100美元。
这条消息看似荒唐,却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,他们纷纷上门,请求他带去口信,结果他赚了近十万美元。如果他晚死几天的话,恐怕会赚得更多。
他的遗嘱也很特别,他让家人再登一则广告,说他是一位非常礼貌的绅士,愿意和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